体悟传统文化

2014-05-20

注:此为在 2014 年浙江大学文化中国班招生宣讲会上的演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站在这里,作为第一位上台的演讲者和大家分享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大概两周前的周末,文化班招生宣传,我和几个小伙伴在蓝田门口摆摊。当时天下着雨,很大,所以过往的人有点少。我们几个寻思着干点啥?忘了是谁提议,最后我决定几个男生在帐篷前朗诵《大学》。《大学》开篇,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读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是四书第一篇。以前中国的读书人念书,读到的第一段话,很可能就是上面这一段。我们在文化班读书,正经念的第一部书是《四书》,所以入门必备第一段,也是这一段。

在文化班的培养宗旨里面,有一条,叫做「认同中华文化之精神」。其实《大学》的开篇,就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华文化」,我们常挂在嘴边,但是,中华文化是什么?所以,这里要先用周老师整理过的一个框架,来梳理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谓体系,就会有疏漏和不完整,但体系是方便入门的途径。

首先我们认为,中华传统的常态,有三家:儒、道、法。儒家是核心,体现在价值观上,重理想、信仰、道德;道家是宇宙观、方法论,重智慧,法家重权势、法、术,也包括兵家,重灵活、应变,是具体操作的指导思想。

更具体地讲呢。第一,儒家。首先,对于学习者,他有一个理想的人格,叫君子,君子以道为理想,叫「志于道」,道的表现是,中、和、诚。(ppt:中庸开篇)然后,道以德为依据与目标,叫「据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依于仁」,仁是实现德的途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教是落实仁的方式,「游于艺」(修道之谓教)。礼是落实仁的制度规范手段(克己复礼为仁。礼之用和为贵)。

再看道家。道家的理想也是道。道,表现为「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后,也是「德」,「道以德为容」,德是道的体现与依据(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然后,道家也有他实现理想的途径:尊贵、效法乃至同于道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还有他落实理想的方式:知反守无(反者道之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柔弱知止(弱者道之用;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利而不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后看法家。法家是非常典型的实用主义。理想:立功成名(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目标:无敌(利空一出者,其国无敌)。途径:执柄以处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势者,胜众之资也)。手段:以技能固其势位(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大体上,对于中华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这三家。我们回过来看,这三家的思想里,可能大家觉得熟悉亲切的,是法家。彻底的实用主义,不讲玄理,不讲道德,它可以说就是古时候的成功学,一套立功成名的方法论。

或者,用社会学里的概念,叫工具理性。相比之下,道家的影响可能有两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宇宙观,一个是处事智慧、方法论;儒家更重道德,重理想,如果要套用对应的概念,勉强归纳为价值理性。

张德胜老师在社会学课程上给我们讲过这两个概念。什么是工具理性?相对于达成某一目标,把手段、资源和程序安排到最合理的状况。价值理性呢?从价值上认定某一种生活状况为最合理的情况。

我们认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该是平衡发展的,尤其是在教育上。不过今天我们整个社会和我们的教育,更多是这样的(ppt,工具理性放大)。甚至,这样的(ppt,工具理性占满)。在社会上,大家看到的是各种成功学,如何求职,如何赚钱,如何考上公务员,如何成为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在学校里,相当大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关心成绩,关心成绩,关心成绩;到了大学,好像都有,成绩、成绩、成绩,各种成功学,如何求职,如何赚钱,如何考上公务员,如何成为马化腾马云李彦宏。

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我们当然不反对追求成功,人应该去建功立业,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我们坚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应该是一切的基础。

修身,就是学做人。做人这一关,本应从基础教育开始教起,可惜我们的基础教育看起来做不到。进入大学,这一关应该补上,我想有些人通过各种经历或多或少也补上了,但是整体层面,看起来也没有补上。

修身这一关是走向正道的保障。没有这一关的话,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会走邪路。往小了讲,沉浸于奇技淫巧。比如,不懂得真诚待人整天攻读各种猜人心思的伪心理学;不懂真诚和关爱却热衷于研究各种把妹学;做生意卖东西产品没做好却挖空心思营销炒作无所不用其极;开公司但不是朝着共同愿景一起努力而是追名逐利团队内部互相猜忌。这只是往小了讲。往大了讲,就是祸国殃民。

老子里面有一句话: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平坦,偏偏很多人要选择邪路。每当这种情况,真应该把拿出大学,背上三百遍。

这里涉及一个可能更贴近大家的话题,选择。我们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个小算盘。因为我们时时刻刻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选择,当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会默默的在心里敲起小算盘。假设有一个大一同学,我们暂且叫他郑帆。郑帆看见,诶今晚是文化中国宣讲会,我一直很想进文化中国来着,要不要去听一下?不过心里又敲起小算盘:可是我那边交谊舞培训班要上课,虽然说也可以不去,但是不去的话会不会给老师和舞伴留下不好的印象呢,而且我这个可是交了学费的不去就浪费了。又有一天,还是郑帆,他发现,诶明天有个很赞的交流会,可是又敲起算盘:明天的毛概课可能会点名,旷课要扣平时分啊,我绩点被拉低会很难看啊,会不会影响出国或者保研啊。诸如此类。

我并没有说,做前一种选择一定是对的,做后一种选择一定是错的。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做出来的选择当然不同。

而且每个人智商段位不一样,小算盘敲的精密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敲个两三下,就乐呵呵做了决定,说干就干。有的人呢,若无其事波澜不惊地就在心里啪嗒啪嗒小算盘演算了千百回,然后选择了一个对于他来讲,利益最大化、结果最优化的解。

但是,小算盘敲得粗率也好,精细也罢,也不是重点。任何事情做与不做,做哪一件,取决于那件事情在你心中的分量。非常简单,举个例子好了,假设上面那个不愿意翘毛概课的郑帆同学有个妹子,他妹子突然脚扭伤了,跟他说,帆帆,陪我去趟校医院吧,这个时候郑帆一定不会说:「不,我是个热爱课堂的人,我要上课」。郑帆肯定不会这么说——如果郑帆会这么说,他怎么会有妹子。

Anyway,选择源于权衡轻重。如何衡量事情的轻重,是眼界的问题,而归根结底,是你对你整个人生的态度的问题。

不幸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大部分人,是没有自己对于整个人生的基本态度的。大部分人是随波逐流,随波逐流不算一种人生态度。

还是说回郑帆,郑帆今天看到某人写了一条长微博,说人就应该到大城市到最有活力的地方去奋斗去拼搏去挥洒汗水和泪水不然你的青春就被狗吃了,郑帆点点头,点赞;过两天郑帆看到这个人又发了条长微博,说人活着那么累有什么意义呢回小城市的老家去找工作吧那里有兄弟姐妹有亲戚爹妈有青梅竹马生活静好岁月无声,郑帆想想也有道理,点赞。又有一次,郑帆看到人人上一篇日志,说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出国去增长阅历去学习多元文化去获取海外经验没出过国的人生不完整,郑帆看了非常认同,分享;过几天郑帆又上人人,看到另外一篇日志说,出国有什么好呢学费那么贵周围没熟人在国外工作可能被歧视可能有职业天花板回国工作指不定找的工作比留在国内的同学还差,郑帆想了想,也很有道理呀,于是,分享。

即使郑帆同学看过那么多关于文章,点了无数个赞,进行了了成千上万次分享,等到真的需要他做决定时,他还是无所适从:

大四了,我是要直接工作呢,还是继续深造呢?如果直接工作,会不会因为学历太低被鄙视呢?如果继续读书,如果花几年念个学位出来还是找不到好工作,那不是白念了吗?如果要继续深造,我要出国呢,还是留在国内呢?如果我留在国内的话,毕业后是去大城市呢,还是回小城市的老家呢?

这些问题,郑帆很有可能不会想清楚。当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候,他最终还是随大流,看周围的人做出了什么选择,心里略有不甘地从众做出了他的选择。并且这种略有不甘,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磨灭。然后,在郑帆同学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中,继续面对选择的时候,继续想不清楚,继续随波逐流。

为什么郑帆同学会迷茫,无所适从呢?因为他对于整个人生,没有自己的愿景和态度。

对,要有对于整个人生的愿景和态度,或者用政治一点的话语讲,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在场诸位可能每天会考虑很多问题,不知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认真严肃地考虑过?你希望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子?这并不是要你非常详尽地做什么生涯规划,这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说,你想象一下,当你成为满头银发的老人时,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怎样的人生才令你满意,不后悔?

这个问题如果能大概想清楚,就是你的人生愿景,就是你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还想不清楚,那么继续想,去读书,去尝试做不同事情,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可能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会不如浑浑噩噩的状态那么轻松,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并且回到刚才那个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讨论,我冒昧地自己下一个定义。所谓理性,是为了使某样事物达到合理和最优化。这样事物,如果是普通一件事,一项外在的指标,成绩、名誉、资源、财富,那就是工具理性;如果面向的是整个人生,那就是价值理性。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木心先生,有一句话: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所谓完成。很多人是永远想着怎么做成一件事,达到一个指标,而不会去想,怎么去完成自己整个人生。前者只是行过,后者才可能走向完成。

不要行过,要追求完成。

或者再换个说法。「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你读书是为了拿成绩为了找工作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这是为人之学,你自己成了工具;为追寻自我完善自我而读,才是为己之学。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后,心里就有了一个靠谱的重心和砝码,面对人生很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焦虑;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诱惑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躁动;面对各种金光闪闪的牛人的时候,什么国奖哥啊社团帝啊offer达人啊,就不会那么自卑。因为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那么就不停地朝你的理想努力就好了。

当然很多人懒,说我仔细想了下我的人生,我就愿意当个平庸之辈随波逐流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你们爱咋咋地。这没关系,大部分人都这么想。

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往高远了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理想;往浅了讲,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基础。

会这么想的,是少数人;愿意为之不停努力的,更是少数人。但是,不要怕当少数人,甚至就应该当少数人——领袖本来就是少数人呀。什么是领袖?竺可桢校长说: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领袖是要「主持风气」的,所以,不能随大众,要有敢于当少数人的勇气,和家国天下的情怀。

你可能会问,这样会孤独吗?我说,会,也不会。

傅雷家书有一句话: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因为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会找到的。就算不在一个地方,不在一个领域,我们同样可以说:吾道不孤。

我祝福在座的人能够在文化中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谢谢。


标签: 杂谈

留言请用 Github Issues

聊天请在 Gitter/fan-farm

授权协议 (CC) BY-NC-SA | 订阅 RSS | 邮箱 hi@fzheng.me